當你撐不下去時,休息就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責任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真的很累,很想休息,但就是停不下來……」
在諮商室裡,我一次又一次陪著不同的來談者,一起走過那種快撐到極限,卻無法鬆開的疲累與困惑。
那樣的疲累,不只是身體的疲乏,更像是一種深藏心裡的耗損感──
不知道該怎麼放下,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休息。
而那些原本模糊的感受,常常是在安全的陪伴中,才慢慢浮現出來,變得可以被看見、被理解。
我們活在一個強調效率與責任的社會裡,久而久之,也變得習慣壓抑──
壓抑情緒、壓抑需求、壓抑疲憊……
甚至不知不覺地,把「不去感覺」、「變得麻木」當成了活下去的方式。
所以當有人說:「我不知道怎麼停下來」時,真正困住他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內心裡那些無形卻強大的聲音:
「停下來?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軟弱了?」
「事情都還沒做完,我哪有資格休息?」
「大家都在努力,我怎麼好意思喊累?」
「再忍耐一下,等我過了這關再說……」
而在這些自我質疑背後,常常潛藏著更深層的想法:
「我必須達成某些條件,才可以休息。」
好像非得證明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好、有更多的認同和肯定,才值得鬆一口氣。
然而,事實是當你真的撐不下去時,休息便不會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不能總是等到身心崩潰,才允許自己停下來。真正的責任,不一定要完成該做的事,更多是要懂得照顧那個在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自己。
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邀請開始──誠實地回頭看見自己:
你已經努力多久了?不論那些努力,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你是否渴望有人懂得:原來你真的累了、其實需要休息?
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哪怕只是短短地鬆一口氣,甚至容許自己崩潰一下,也沒有關係。
休息,不是對你自己的背叛,而是為了繼續走下去的休養生息。
在那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練習自我陪伴的空間裡,我們開始學習:
誠實地面對自身的疲憊,承認自己的限制,並學會接納當下的自己。
這份接納,是你給自己最深的責任與溫柔的照顧。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1902- 1987)曾經告訴我們的:
「除非我們能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否則我們就不能改變,不能從現在的立足之處移出半步。[註]」
關鍵是: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當你感到疲累時,請記得,那是來自一顆一直努力撐著、不願放棄的心;
同時你也可以告訴自己:
「我是懂你的,你累了,就算有些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可以暫時慢一點的,因為你真的辛苦了,值得好好喘口氣。」
當我們願意重新連結自己,就會發現,疲累其實是一種訊號,誠實地提醒自己:
是時候停下來,好好聽聽自己了。
卡爾.羅哲斯接續說:「人的變化,好像總是在這樣(接納自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註]」
是的,當你不再抗拒和否認身心的疲憊,真心接納此刻自己的狀態,在這樣的一刻,你已經正在改變的路上了。
——————————
註:《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著、宋文里 譯;左岸文化 出版。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預約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