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緊張、心慌慌,身心平衡誰來幫

還記得我之前提起的一個上班族「安安」嗎?💼
身在繁忙的生活腳步之下,讓安安的身心開始出現失調
心悸手抖喘不過氣樣樣來,甚至沒辦法面對生活,失去自我價值……
我們若發現自己開始覺得沒有自信、無價值感,甚至對生活開始感到灰心無動力
可以透過停下腳步、感受情緒、正向肯定這三個方式來協助自己回到當下,抒發壓力,回歸平靜
但您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在不特定的時間點突然出現強烈的不安全感,心慌慌的感覺上來伴隨著身體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出現
如全身發抖、心跳加速、喘不過氣等症狀席捲而來,平復下來的時間不一定,彷彿噩夢一場的感覺
若您有這樣的經歷,是否曾聽過身邊的人提到「恐慌症」呢?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恐慌症以及恐慌發作。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也可以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
患者反覆經歷突發的強烈恐懼,甚至是感覺瀕臨死亡。恐慌發作指的是患者在沒有實際威脅的情況之下突然之間出現強烈不適的感覺
恐慌發作可能在一週內發生數次,或在同一天內多次發生。
❗❗恐慌症狀有:
1.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
2. 大量冒汗。
3. 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
4.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 哽塞感。
6. 胸悶或胸痛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頭暈不穩的感覺或暈厥。
9. 失去現實感(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
10. 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11. 害怕即將死去。
12. 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
13. 覺得冷或發熱。
恐慌發作時會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得了心臟病、胸腔疾病或是其他生理上的疾病
並且會開始四處求醫甚至是避開各種有出現過恐慌發作的場所,往往讓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大大下降。
⭐若您遇到上述症狀時,您可以試試看:
許多人都很害怕一旦吃了身心科藥物之後就會上癮,因此不願服用
而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其實對於症狀的減緩是有幫助的喔!
減緩症狀我們才能恢復理智,也才有力氣回到生活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狀態
藥物的量以及擔心的副作用、成癮都可以透過跟醫師討論來做調整。
透過專業人員的陪伴與引導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在狀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整理情緒
在腳步飛快的社會中我們時常帶著緊繃且快速的行動力在生活,給自己一個機會停下腳步,梳理自己的內在世界,讓轉軸得以更新繼續正常運作下去。
當下發作時
當診斷出來是「恐慌症」,若可以的話,移動到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配合深呼吸,輕撫自己的胸口,讓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適當的流動
在平復之後試著記錄下來,並且鼓勵自已,當下一次再度出現症狀時可以再拿出過去的記錄來跟自己對話,提升自我肯定與信心。
最後要提醒您,若出現上述的症狀時,請第一時間至醫院診所讓醫師做檢查與評估
先排除生理上的疾病之後我們再來嘗試看看,照顧好身體,保持身心的平衡
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得很好,若您仍覺得很迷惘,您也可以透過身心科、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陪伴您一起度過喔!

🍎王蘋 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辨識


每當漫步在公園裡,我總是喜歡並好奇地看著花花草草


有一天同在公園閒逛,一位熱心的人教我辨認櫻花苗
原來我總是看著的無名小草,在我學會辨認出它是櫻花樹的幼苗之後
每當看到它的葉子,僅僅因為能叫出它的名字就感到開心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心理師也常常協助來訪者『辨認』




舉例來說明:
來訪者有時候帶著知其然來諮商,而諮商是一段與來訪者合作探索知其所以然的歷程

例如我感受到焦慮是知其然,而了解焦慮的來源為何
或焦慮其實隱含要讓人理解些訊息的探索過程是知其所以然,而促成這樣的過程有時候是心理師引導來訪者去看見、辨識出來




再舉例來說:

伴侶A提出分手,B回應:「是你要提分手的,既然你要分手,我也不會挽留你。」
在伴侶會談開展之後,發現其實A和B兩人都不想要分手

A內心長期感受到卻未能辨識與說出口的是:
「你很多事都不讓我知道,我感到你不在乎我,我對你是不重要的,我很痛苦」

而B內心想的卻未能說出口的是:
「我覺得我配不上你,你可以找到比我好的人,我不應該挽留你。」
在會談中協助伴侶雙方看見辨識表面言語底下真實的情緒感受,並協助伴侶雙方有看見的能力





心理師要協助來訪者辨識的目的也許透過認知對話的方式,或是設計一些活動讓來訪者親身經驗,也可能是運用藝術媒材的方式達到辨識覺察的目的

在會談過程中,
有時候可以在一次會談有許多進展,探索辨識需要一些時間
所以完整的心理諮商需要一段歷程,常常無法1~3次完成。



希望我的說明能讓對心理諮商好奇的你有些瞭解
心理諮商的過程絕對不只是:『嗯哼』而已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讓我之後慢慢說給你聽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相信你所獲得的,因為你值得-認識冒牌者現象

當在生活中被別人大力肯定或讚揚自己的表現時,內心會懷疑自已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
有個聲音會說:
「其實我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好,我只是運氣好而已吧,會不會有一天被拆穿,他們就會發現我其實沒有這麼好、這麼厲害。」
當被其他人追求或照顧時,內心會覺得自己其實不值得被人喜歡或疼愛?
有個聲音會說:
「我這樣是配不上他/她的,當他/她認識我真正的樣子,一定會失望,然後轉身就走。」
當在職場上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比不上其他同事或身邊朋友們,而不斷要求自己要有更多的挑戰?
有個聲音會說:
「我就是還不夠好!這些表現根本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上次被稱讚也只是湊巧而已,我必須要更努力才行。」
如果你有上述類似的聲音曾出現過,我們會將這樣的情形稱之為『冒牌者症候群』
無法確信自己擁有能力,容易將成功和對自己的肯定,歸因於外在因素,譬如只是幸運、剛好僥倖發生而已。
就算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出,這些人具備優秀的能力,還是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人喜愛,不配獲得成功的稱讚。
而且擔心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自己能力不足的現象。
若可能發現自己類似有冒牌者現象的話,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去更肯定自我:
🌟1.列出任何大大小小成功經驗的清單:
學會騎腳踏車、找到第一份工作、完成一項困難挑戰的事物
🌟2.轉化對失敗的意義:
了解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累積與學習,不代表結束與最後的結果。
🌟3.找信任且熟悉了解自己的人談談:
當自我質疑的聲音不斷出現時,可以向熟悉、信任的人,問問對方對你的欣賞有什麼、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能力。
🌟4.協助專業的心理資源:
若這些冒牌者的聲音想法,開始出現了強烈的焦慮壓力、緊張憂鬱的情緒,並且不斷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資源,幫助自己獲得協助與改善。
很多時候成功的發生,的確需要一些些的好運,但不代表當中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要被自己所忽略。
更多一點相信自己的價值和自己所獲得的,因為這一切都只因為,你值得。
陳力瑜諮商心理師

繁忙生活中的自我調適───找回自我肯定

安安是個上班族
在繁忙的生活裡,從早上起床的那一刻,大腦就開始開機運作
首先,開始思考:
『先刷牙洗臉,或是先把昨晚沒做完的工作、家事再做一下,還是先想好早餐吃什麼?』
等一切就緒要出門了,大腦開始發出:
『手機帶了嗎?』
『錢包帶了嗎?』
『剛剛火有沒有關?』
『插頭有拔嗎?』
『開會資料帶了嗎?』
『要不要再改一下?』的訊息
接著安安開始感覺緊張、焦慮,手心開始冒汗、發抖
到了公司不僅手邊有處理不完的事,早上還在擔心的想法始終揮之不去
安安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總是無法做好事情……
上述的情況似曾相似嗎?
在繁忙的世代,大家的生活步調都特別的快,深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好機會(好時機)
長期下來大腦處在高壓的狀況,開始不堪負荷,身體會產生許多不舒服的症狀,例如:心悸、手抖、胃痛(胃食道逆流)、頭痛頭暈、呼吸不順等等
而情緒的起伏也會變得很大,例如: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憤怒、暴躁、挫折、冷漠等
若再讓自己處在這個狀態,會發現對自己的責備、數落更多,如同上述的安安,開始覺得沒有自信、無價值感,甚至對生活開始感到灰心無動力。
也許,該試著讓自己放慢腳步了!
人在一定程度的壓力環境下確實會帶來動力,驅使自己成長
一旦這個壓力超過自己身體所能負荷時,試著讓自己停下來,您可以這樣做:
⭐停下腳步:
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離開現場(例如:離開辦公室到茶水間),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安全、不焦慮的空間
深呼吸、倒一杯水給自己喝,吞嚥的動作同時在引起副交感神經,讓我們焦躁的生理反應慢慢平復。
⭐感受情緒:
感受一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焦慮、難過、擔心、害怕、憤怒、委屈、挫折、憂鬱……
試著讓情緒在心理透過流動的方式出來,這時配合深呼吸,讓這些累積在胸口的情緒釋放出來。
⭐正向肯定:
安撫好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您可以拿幾張小紙條,上面寫上過去您覺得做的努力
例如:安安出門後一直覺得開會資料沒做好會不會被老闆罵,這時安安可以在小紙條上寫:『昨晚我很努力的完成會議資料』
讓自己看見自己的付出,肯定自我的努力。
整理內在的自我在繁忙生活中特別的重要
當我們迷失自我時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看見自己、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您覺得總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時,您也可以透過身心科、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陪伴您一起度過喔!
王蘋 諮商心理師

食物,儲存著情感的記憶─對食物的覺察

長大後,很喜歡到處吃牛肉湯餃
圓滾滾的餃子咬下去,味美多汁
入味的紅燒牛肉湯一口接一口地喝著,一碗下肚,身心充飽了電,滿心愉快。
喜歡吃餃子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了,
但餃子似乎不只是食物,還承載了小時候一家人一起包餃子的回憶。
您有沒特別喜歡吃特定的食物呢?
聽友人提起過,特別喜歡吃臭豆腐
因為小時候住的地方,隔壁鄰居賣的的臭豆腐特別好吃;
也聽另一位友人說過,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因為看到巧克力,總會在國外旅遊的美好回憶。
戲劇裡常常看到一家人吃飯的模樣
冬天的酸菜白肉鍋
夏天的皮蛋豆腐
一家人邊吃邊聊邊玩鬧邊上菜,食物承載了與這片土地的連結,與家人的連結。
一家人在同一張桌子一起吃著相同的菜餚,華人的情感是含蓄的,但因著食物連結了起來。
但對有些朋友來說,某些食物也許是不想也不願碰觸的
譬如在吃某種食物時被父母嚴厲責罵
男友在吃飯時提分手
甚至家人突如其來地被抓走,從此人間蒸發……
於是從此以後,對那樣食物禁止碰觸,絕口不提。
您對什麼食物有特別的記憶呢?食物裡承載了什麼呢?
也許是微酸的、迷戀的,也或許是哀傷的、惆悵的
若想起時,情感太過濃烈,不堪負荷,可以找心理師聊聊,陪您一起探索和整理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相愛容易相處難─對關係的覺察

大強每次看到小蘭花時,原本表達流暢的狀態,立馬變成吱吱ㄨㄨ,連話都說不清楚,身體呈現隨時想逃開的狀態。
每當小蘭花看到這樣的大強,心中便興起了陣陣疑惑:
「大強是不是討厭我,不然怎麼每次看到我都想逃走?」
「我很強勢嗎?我讓大強有壓力嗎?不然為什麼大強一看到我就變成話都說不清楚?」
於是,小蘭花也不敢輕易靠近大強,與大強保持越來越遠的距離
而大強看到小蘭花離自己越來越遠,心中對小蘭花的情意更加不敢表達…。
相較於大強與小蘭花能否在一起尚未可知
另一對伴侶的相處則是怨氣日升,
阿莉總覺得婚後自己變成家裡的老媽子,煮飯打掃都是自己在處理
但先生阿飛從不幫忙,認為阿莉做的理所當然,還會嫌棄阿莉管太多
但阿飛也有許多怨言
阿飛總是不理解為何原本自己自由自在、亂中有序的生活式
總是被阿莉指責太過髒亂、不負責任,而忙著工作賺錢養家的自己,下班回來還要看阿莉的臭臉色
於是兩人的關係日漸惡化,吵架變成冷戰,雙方漸行漸遠…。
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各種關係裡的愛恨糾葛,常常讓人看不透也想不開
有時候痛苦到很想斬斷關係,覺得自己一個人過得比較自在
但正是因為愛,把性格好不相同的人栓在一起
在愛中學會理解、包容、寬恕、化解累世糾葛。
但想要理解摯愛的伴侶,摯愛的家人
理解在彼此的關係裡發生了什麼,以至於走到今天這個狀況
往往需要從理解自己開始著手。
若是自己已經在關係中受困、委屈太久
前進不得也後退不了,看不懂也釐不清
或許可以考慮找心理師聊聊,也可以跟心理師討論是否需要伴侶諮商、家
族治療等進一步協助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您今天心情好嗎? ─── 對情緒的覺察

曾聽朋友說過一段往事,有次,朋友到友人家蹭飯

友人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忙進忙出,熱情地招待朋友
但朋友看著看著,心裡頭卻是一陣寞落
甚至有點想逃開這般地被熱情款待…。




原來,朋友是在單親家庭長大,與親友很少連絡
自小靠自己半工半讀,自己帶便當,甚少有被別人當家人般照顧的經驗。



也曾經另一位朋友說著,夢到許久不見的初戀情人,夢裡發生了什麼都不記得
了,但夢醒後,臉頰卻留著兩道淚痕,心中有著莫名的悵然…。



您今天的心情如何呢?

有時外境的變化,不知為何,總有些別人覺得沒什麼的小事,自己遇到了就是莫名地情緒澎湃
找親友傾訴,親友卻不理解


或是親友的回應又讓自己覺得被指責、被拒絕,於是久而久之便不提了,但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依舊莫名地情緒高漲。




或許,情緒在告訴我們什麼。




或許是我們忽略了某些很重要的部分,譬如遺忘了很久的重要回憶
又或是對自己來說很重視的一段情誼。


下次遇到心情莫名地起伏,或許可以花點時間陪伴他,聽聽他想告訴我們什麼
或是可以找心理師聊聊,陪自己一起探索情緒想告訴我們的秘密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身體,我們最親密的夥伴 ─── 對身體的覺察

不知您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下班後肩頸痠痛,全身無力;

或是好不容易寫完論文、完成重要考試、結束重要的案子,但很快地卻生了一場大病;

或是走在路上,身體某部位忽然疼痛起來,逼自己不得不緩步休息…。


這些,都是身體帶著善意,想提醒我們一些重要訊息。



或許身體某部位的痠痛,看似是慣性,沒有適時地讓身體休息,但靜下心,溫柔地詢問:『身體想告訴我們什麼』,探索內心更深處



可能是對於課業、工作、關係等各方面的焦慮、恐懼、擔心等等;

再更深入地探問自己,也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是擔心沒做好會受指責,也許是根深蒂固地相信「努力才會成功」;

或許還有一些社會期待的因素在無形中影響著,譬如男性「不能認輸」、「愛拚才會贏」等等。




從脈輪的角度探討,與人體下半身息息相關的「海底輪」,平衡時可以享受當下,踏實且穩重,
但當海底輪失衡時,可能反映了內在有許多恐懼不安,怕不如人、怕失敗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容易焦慮,做事會呈現拖延、懶散等樣貌,即便行動了,但內在驅使自己行動的是生存焦慮、恐懼。


所以,您的身體想告訴您什麼訊息呢?或許可以不時地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問問好有智慧的身體,想告訴我們什麼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人會感覺到無聊?

丹克特說「無聊就是,當你無法與世界互動,並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控制,難以感受到世界是對自己有意義的感覺。」

當無聊的感覺出現的時候,也是腦內多巴胺分泌下降的狀態,多巴胺的分泌能夠有效幫助情緒感到正向,若受到刺激,就會提升多巴胺的分泌,但是若刺激物不足以提升到超越一般標準的時候,也會出現副作用,那就是多巴胺下降的更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平時感覺無聊時,趁空滑手機,看廢片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卻在看完之後感到一陣空虛。

也因此當要對抗這個無聊的感覺,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放下平時的慣性去做讓你分心的事(新的刺激物),如果你接下來要做一些分心的事情,反而是要去做讓你大腦覺得有些費力的事情,比如說像是靜坐跟冥想、身體掃描就是需要注意力極大化的動作。

而學者丹克特也提及「當你沒有事情要做,周圍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大腦就會活躍起來。」

下次當你感到無聊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讓自己多停留在那個當下,反而說不定你的大腦就會帶給你很多創新的想法


​梁佳臻 諮商心理師

信念的更新

什麼是信念


我喜歡植物也嘗試種植,有幾株蘭花已經多年都未再開花過,並且看起來缺乏活力,很好奇如何能讓它恢復活力和開花?
最近逛花市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蘭花的「土壤」一年要換一次,否則土壤就沒有營養了。


這讓我想到有一些信念也需要更新
隨著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曾經對我們有幫助的信念,可能不再有幫助,而是限制。
信念驅動著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伴隨而來相應的情緒感受;而行動和情緒感受又會強化我們相信的信念,因而信念就更加牢固。


什麼是信念?
信念是你不假思索,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信念是你深深地相信,不容易被撼動的觀點,甚至是你認定的事實。


比方說 :

『我是被愛的』

我對於自己被愛認為是理所當然,這麼深信不疑認定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我的信念

這個信念使得我感受到一種安定,甚至是幸福感。
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信念,包含對自己是誰的信念,對各種關係的信念。




父母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信念

舉例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信念就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
當孩子出生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信念是「孩子需要我的保護」,因著父母的保護孩子安然地長大。
然而當孩子已經成年之後,父母仍持著「孩子需要我的保護」信念,當孩子晚了還未回家,焦急的父母就不斷地打電話問孩子何時要回家。

或孩子回到家之後不斷追問:

「見誰?」
「去哪裡?」
「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因著這個信念,親子互動可能從曾經無話不談,變成親子關係的限制。
孩子若要避免父母的過度關心或衝突,可能漸漸地迴避與父母的接觸。

如果你有困惑孩子小的時候親子相處都好,孩子會聽父母話;但隨著孩子成長,以前教養管用的方式現在漸漸不管用了。

或覺得親子關係變了,內心感到時而失落、時而生氣。


也許就是來覺察有什麼信念需要更新調整的時機了。

就像細胞會老化也會新生,所以身體能維持健康

你的信念更新了嗎?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預約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