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緊張、心慌慌,身心平衡誰來幫
王蘋 諮商心理師
王蘋 諮商心理師
每當漫步在公園裡,我總是喜歡並好奇地看著花花草草
有一天同在公園閒逛,一位熱心的人教我辨認櫻花苗
原來我總是看著的無名小草,在我學會辨認出它是櫻花樹的幼苗之後
每當看到它的葉子,僅僅因為能叫出它的名字就感到開心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心理師也常常協助來訪者『辨認』
舉例來說明:
來訪者有時候帶著知其然來諮商,而諮商是一段與來訪者合作探索知其所以然的歷程
例如我感受到焦慮是知其然,而了解焦慮的來源為何
或焦慮其實隱含要讓人理解些訊息的探索過程是知其所以然,而促成這樣的過程有時候是心理師引導來訪者去看見、辨識出來
再舉例來說:
伴侶A提出分手,B回應:「是你要提分手的,既然你要分手,我也不會挽留你。」
在伴侶會談開展之後,發現其實A和B兩人都不想要分手
A內心長期感受到卻未能辨識與說出口的是:
「你很多事都不讓我知道,我感到你不在乎我,我對你是不重要的,我很痛苦」
而B內心想的卻未能說出口的是:
「我覺得我配不上你,你可以找到比我好的人,我不應該挽留你。」
在會談中協助伴侶雙方看見辨識表面言語底下真實的情緒感受,並協助伴侶雙方有看見的能力
心理師要協助來訪者辨識的目的也許透過認知對話的方式,或是設計一些活動讓來訪者親身經驗,也可能是運用藝術媒材的方式達到辨識覺察的目的
在會談過程中,
有時候可以在一次會談有許多進展,探索辨識需要一些時間
所以完整的心理諮商需要一段歷程,常常無法1~3次完成。
希望我的說明能讓對心理諮商好奇的你有些瞭解
心理諮商的過程絕對不只是:『嗯哼』而已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讓我之後慢慢說給你聽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曾聽朋友說過一段往事,有次,朋友到友人家蹭飯
友人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忙進忙出,熱情地招待朋友
但朋友看著看著,心裡頭卻是一陣寞落
甚至有點想逃開這般地被熱情款待…。
原來,朋友是在單親家庭長大,與親友很少連絡
自小靠自己半工半讀,自己帶便當,甚少有被別人當家人般照顧的經驗。
也曾經另一位朋友說著,夢到許久不見的初戀情人,夢裡發生了什麼都不記得
了,但夢醒後,臉頰卻留著兩道淚痕,心中有著莫名的悵然…。
您今天的心情如何呢?
有時外境的變化,不知為何,總有些別人覺得沒什麼的小事,自己遇到了就是莫名地情緒澎湃
找親友傾訴,親友卻不理解
或是親友的回應又讓自己覺得被指責、被拒絕,於是久而久之便不提了,但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依舊莫名地情緒高漲。
或許,情緒在告訴我們什麼。
或許是我們忽略了某些很重要的部分,譬如遺忘了很久的重要回憶
又或是對自己來說很重視的一段情誼。
下次遇到心情莫名地起伏,或許可以花點時間陪伴他,聽聽他想告訴我們什麼
或是可以找心理師聊聊,陪自己一起探索情緒想告訴我們的秘密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不知您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下班後肩頸痠痛,全身無力;
或是好不容易寫完論文、完成重要考試、結束重要的案子,但很快地卻生了一場大病;
或是走在路上,身體某部位忽然疼痛起來,逼自己不得不緩步休息…。
這些,都是身體帶著善意,想提醒我們一些重要訊息。
或許身體某部位的痠痛,看似是慣性,沒有適時地讓身體休息,但靜下心,溫柔地詢問:『身體想告訴我們什麼』,探索內心更深處
可能是對於課業、工作、關係等各方面的焦慮、恐懼、擔心等等;
再更深入地探問自己,也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是擔心沒做好會受指責,也許是根深蒂固地相信「努力才會成功」;
或許還有一些社會期待的因素在無形中影響著,譬如男性「不能認輸」、「愛拚才會贏」等等。
從脈輪的角度探討,與人體下半身息息相關的「海底輪」,平衡時可以享受當下,踏實且穩重,
但當海底輪失衡時,可能反映了內在有許多恐懼不安,怕不如人、怕失敗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容易焦慮,做事會呈現拖延、懶散等樣貌,即便行動了,但內在驅使自己行動的是生存焦慮、恐懼。
所以,您的身體想告訴您什麼訊息呢?或許可以不時地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問問好有智慧的身體,想告訴我們什麼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丹克特說「無聊就是,當你無法與世界互動,並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控制,難以感受到世界是對自己有意義的感覺。」
當無聊的感覺出現的時候,也是腦內多巴胺分泌下降的狀態,多巴胺的分泌能夠有效幫助情緒感到正向,若受到刺激,就會提升多巴胺的分泌,但是若刺激物不足以提升到超越一般標準的時候,也會出現副作用,那就是多巴胺下降的更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平時感覺無聊時,趁空滑手機,看廢片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卻在看完之後感到一陣空虛。
也因此當要對抗這個無聊的感覺,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放下平時的慣性去做讓你分心的事(新的刺激物),如果你接下來要做一些分心的事情,反而是要去做讓你大腦覺得有些費力的事情,比如說像是靜坐跟冥想、身體掃描就是需要注意力極大化的動作。
而學者丹克特也提及「當你沒有事情要做,周圍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大腦就會活躍起來。」
下次當你感到無聊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讓自己多停留在那個當下,反而說不定你的大腦就會帶給你很多創新的想法
梁佳臻 諮商心理師
什麼是信念
我喜歡植物也嘗試種植,有幾株蘭花已經多年都未再開花過,並且看起來缺乏活力,很好奇如何能讓它恢復活力和開花?
最近逛花市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蘭花的「土壤」一年要換一次,否則土壤就沒有營養了。
這讓我想到有一些信念也需要更新
隨著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曾經對我們有幫助的信念,可能不再有幫助,而是限制。
信念驅動著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伴隨而來相應的情緒感受;而行動和情緒感受又會強化我們相信的信念,因而信念就更加牢固。
什麼是信念?
信念是你不假思索,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信念是你深深地相信,不容易被撼動的觀點,甚至是你認定的事實。
比方說 :
『我是被愛的』
我對於自己被愛認為是理所當然,這麼深信不疑認定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我的信念
這個信念使得我感受到一種安定,甚至是幸福感。
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信念,包含對自己是誰的信念,對各種關係的信念。
父母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信念
舉例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信念就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
當孩子出生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信念是「孩子需要我的保護」,因著父母的保護孩子安然地長大。
然而當孩子已經成年之後,父母仍持著「孩子需要我的保護」信念,當孩子晚了還未回家,焦急的父母就不斷地打電話問孩子何時要回家。
或孩子回到家之後不斷追問:
「見誰?」
「去哪裡?」
「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因著這個信念,親子互動可能從曾經無話不談,變成親子關係的限制。
孩子若要避免父母的過度關心或衝突,可能漸漸地迴避與父母的接觸。
如果你有困惑孩子小的時候親子相處都好,孩子會聽父母話;但隨著孩子成長,以前教養管用的方式現在漸漸不管用了。
或覺得親子關係變了,內心感到時而失落、時而生氣。
也許就是來覺察有什麼信念需要更新調整的時機了。
就像細胞會老化也會新生,所以身體能維持健康
你的信念更新了嗎?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