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孩子身邊的最佳軍師───提升專注力

工作結束後走在車水馬龍 、熙來攘往的街道上,一陣高分貝小孩的尖叫與嚎啕大哭,瞬間讓我停下腳步,循著聲音看過去,一位紮著馬尾的媽媽,正蹲下和哭鬧不停的女兒對話中。
女兒:「我還想要繼續玩!(指著手機)」
媽媽:「我們要準備回家了,先收起來等下再玩,再不聽話就留妳一個人在這裡,媽媽自己要先走,妳等下就一個人自己回家,不會有人陪妳!」
女兒聽完後更加放聲大哭,直接身體趴地臉部向下,全身癱軟在馬路上不肯起來。
媽媽見狀後,出手用力把癱倒在地上的女兒拉起,用憤怒的眼神嚴厲說:「現在外面很多人,嘴巴給我閉起來,不要哭!!我剛剛就說等一下再玩,妳現在給我站好走好,好好跟我回家去!」
女兒繼續小聲哭鬧,但走沒幾步路後,又開始大聲哭泣表示想要玩手機。
媽媽看到女兒再次哭鬧不停,直接大聲地對女兒吼叫:「現在妳只要再講一次要玩手機,我就給妳打下去!」
聽著這樣的對話,看著這對母女慢慢走遠,內心想著或許好多時候,許多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使用手機或其他事物的規範上,常常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
尤其當孩子情緒卡住,開始不斷反覆無理取鬧,能做的好像就只能用更大的聲音與憤怒,威脅斥責逼迫孩子乖乖就範。
在當下的狀況,或許的確能立即解決與孩子拉扯爭執的尷尬處境,但卻也在大聲吼叫的同時,拉遠了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
而下次又再次碰到一樣的問題時,同樣的對峙又會再次重演一遍。
如何守住做父母的規範原則,又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也能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可以先從「好奇」的對話開始練習:
⭐1.呼喚名字且刻意停頓,並要求眼睛注視自己
當孩子大哭大鬧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可以用堅定地語氣呼喚孩子的名字,並且要求孩子的兩隻眼睛,也同時看著自己的雙眼;譬如「xxx,請你/妳現在看著我的眼睛(堅定溫柔的語氣,並且停頓等待孩子注視自己)」。
⭐2.「好奇」探問並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與感受
當孩子哭鬧不已,想要繼續玩手機時,可以用好奇和同理的方式,反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譬如:
「你/妳現在很難過不能玩手機是嗎?」、
「不能繼續玩手機讓你很生氣,對嗎?」
藉由好奇的態度與情緒的同理,讓孩子內在心情有機會被聽見、被陪伴。
⭐3.討論到規則時,運用「好奇」的「怎麼辦」?引導孩子思考負責
當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下來,使用「好奇」的鑰匙,打開和孩子討論的門扉,譬如:
「你知道現在是我們回家的時間嗎?(用好奇核對孩子是否理解現在的狀況)」、
「我們準備要回家,所以要暫停使用手機,而你現在很想玩手機,你覺得可以怎麼辦比較好?」、
「現在在 17:30 到 18:30 的時間內(具體架構時間),是我們準備回家的時間,如果這個時間內是我們說好不能玩手機的時間(清楚界限原則),而你現在很想玩手機,那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讓你比較不難過?(表達重視孩子的難過與尊重孩子、願意一起想辦法)」。
「好奇」對話的鑰匙,是與孩子連結溝通的開始。我們既可以堅定地與孩子規範界限原則,也可以溫柔地陪伴孩子梳理當下被卡住的情緒與感受,重新搭建孩子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陳力瑜 諮商心理師
什麼是信念
我喜歡植物也嘗試種植,有幾株蘭花已經多年都未再開花過,並且看起來缺乏活力,很好奇如何能讓它恢復活力和開花?
最近逛花市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蘭花的「土壤」一年要換一次,否則土壤就沒有營養了。
這讓我想到有一些信念也需要更新
隨著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曾經對我們有幫助的信念,可能不再有幫助,而是限制。
信念驅動著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伴隨而來相應的情緒感受;而行動和情緒感受又會強化我們相信的信念,因而信念就更加牢固。
什麼是信念?
信念是你不假思索,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信念是你深深地相信,不容易被撼動的觀點,甚至是你認定的事實。
比方說 :
『我是被愛的』
我對於自己被愛認為是理所當然,這麼深信不疑認定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我的信念
這個信念使得我感受到一種安定,甚至是幸福感。
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信念,包含對自己是誰的信念,對各種關係的信念。
父母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信念
舉例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信念就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
當孩子出生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信念是「孩子需要我的保護」,因著父母的保護孩子安然地長大。
然而當孩子已經成年之後,父母仍持著「孩子需要我的保護」信念,當孩子晚了還未回家,焦急的父母就不斷地打電話問孩子何時要回家。
或孩子回到家之後不斷追問:
「見誰?」
「去哪裡?」
「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因著這個信念,親子互動可能從曾經無話不談,變成親子關係的限制。
孩子若要避免父母的過度關心或衝突,可能漸漸地迴避與父母的接觸。
如果你有困惑孩子小的時候親子相處都好,孩子會聽父母話;但隨著孩子成長,以前教養管用的方式現在漸漸不管用了。
或覺得親子關係變了,內心感到時而失落、時而生氣。
也許就是來覺察有什麼信念需要更新調整的時機了。
就像細胞會老化也會新生,所以身體能維持健康
你的信念更新了嗎?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