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也需要「保健食品」

Hi! 我是王蘋心理師~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健康」這件事~
您每天會吃維他命、補充膠原蛋白,甚至喝養生茶來維持身體健康,對吧?

那麼,您有沒有想過——心理健康其實也需要「保養」?
我們很容易察覺身體的不適,比如感冒、胃痛,會主動吃藥或尋求醫生協助。
但當我們感到焦慮、低落、壓力大時,卻常常選擇忽視,覺得「忍一忍就好了」。然而,心理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需要定期照顧與補充「營養」。


心理的「保健食品」是什麼?


🧘‍♂️ 深呼吸與放鬆——像是維他命C,幫助我們對抗壓力的侵襲


💬 與信任的人聊聊——如同益生菌,幫助內心的平衡與消化情緒


🎨 培養興趣與休閒活動——像是膠原蛋白,能讓心靈更有彈性,不容易崩潰


😴 良好的睡眠習慣——就像鈣質補充,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不易崩潰


如果我們願意每天為身體補充營養,那麼,也該花點時間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
下次當您感到壓力大、心情低落時,別忘了給自己的心理健康來點「保健食品」,若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心理的「保健食品」,歡迎來聊聊喔!

因為您的心理就和身體一樣,值得被好好照顧!



王蘋 諮商心理師

人生的路很長,可以慢的時候,慢下來也沒關係

🌿《人生的路很長,可以慢的時候,慢下來也沒關係》🌿


有人說:人生匆匆,把握時光。
有人說:人生路長,放輕鬆吧!

看似是矛盾的說法,共同點卻是:我們如何選擇,以渡過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我會聽到諮商個案說:「我覺得每天都很忙,但好像什麼都沒有真正感受到……」
這種感覺,來自於我們把自己推得太快,總想著「下一步」怎樣走,卻忘了「這一步」才是此時此刻的真實所在。

當我們把自己逼得太緊,生活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奔跑,心裡的焦慮便會不斷地累積,頭腦的思緒更容易變得紛亂,反而影響到原本想要完成的事情。



有時候,真正的解方不是更加努力去完成所有的事情,而是學會適時放慢步調──
當你快喘不過氣時,允許自己停下來,深呼吸……同時感受當下的身體狀態,如果你發現身體某些部位感覺緊繃,試著讓呼吸帶著你的注意力,想像一股溫暖的氣流慢慢流向那個部位,然後釋放累積的壓力。
或許,你可以適時放慢腳步,刻意走得比平常慢一點,讓自己感受腳踏在地上的每一步;或者在喝水時,專注於水流進嘴巴、然後滑入喉嚨的感覺……給自己數秒鐘的時間,真正感受行走坐臥時,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而不是機械式地進行。
這些都可以提醒我們──生活不只是由一連串的任務所組成,而是一段又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旅程。



給自己機會在適合的時候,停下來、歇一歇,看看沿途的風景,確實地、深刻地,好好地活在這一刻,然後更有力量地走下去。
慢下來,才能看見更多,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踏實感。人生的路很長,快慢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不是走多快,而是怎麼走,才能走得踏實、安穩,並且真正活在其中。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舒緩焦慮便利貼

📢 生活如果焦慮了,那就放下手機出去走走吧!🚶‍♀️🌿


最近是不是常常覺得焦慮,事情一個接一個,永遠做不完?每當想著還有一大堆工作要處理,心情就會越來越重。尤其是當你開始想像未來的種種,或者看到社群上的生活,會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覺得跟不上別人,那種情緒低落,讓人真的有點喘不過氣來。😞📱


其實,這樣的感覺很正常。我們常常會把焦點放得太遠,想太多未來的事情,或者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美好瞬間做比較。這樣不僅讓心變得沉重,還會無形中加劇焦慮。社群上的生活,雖然看起來光鮮亮麗,但那只是別人選擇展現的一部分。✨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無數不為人知的瞬間組成。 放下比較,才更能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


🌿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焦慮,不妨試試這些小方法來幫自己放鬆:

📴 關掉手機,遠離讓你焦慮的社群

🌬 深呼吸,慢慢吸氣,感受空氣流進身體,再慢慢吐氣

💆‍♂️ 按摩肩膀、脖子,讓身體放鬆,釋放緊張



最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是屬於你自己的。別人的生活,看似完美,但只是片段,不能代表全部。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規劃自己的步伐,每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值得慶祝的。🎯


💛 祝福你在新的一年有個美好的開始,擁有更多平靜與滿足。

讓我們從練習開始,擁抱輕鬆與踏實的時光。

願每個時刻都帶來安寧與力量。🌟



梁佳臻 諮商心理師

成就感,是成長的動力還是枷鎖?

✨ 成就感,是成長的動力,還是無形的枷鎖? ✨
梁佳臻 諮商心理師
今天在路上遇見學生,聊了幾句,發現他習慣透過「提升人生難度」來獲得成就感。一次次逼自己挑戰更高標準,讓生活變得更辛苦,卻覺得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這樣的成就感,真的是來自內心的滿足嗎?還是,只是在填補某種從未被看見的空缺?
💭 「如果不夠努力,我還算是誰?」
許多人從小就學會,要透過優秀來換取肯定,於是我們不斷努力、不敢停下,彷彿只要鬆懈,價值就會消失。可是,這樣的辛苦,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過去未被滿足的期待,在推著我們往前?
🧩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更多理解
諮商不像算命,不能馬上告訴你答案;也不像藥物,無法立即緩解不安。但它能陪我們回頭看看,為什麼一直「用力生活」,為什麼害怕停下來。當我們開始理解自己,才會發現,原來真正的力量來自溫柔,而不是逼迫。
🌿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總是在拚命努力,也許,是時候停下來,好好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梁佳臻 諮商心理師

身緊張、心慌慌,身心平衡誰來幫

還記得我之前提起的一個上班族「安安」嗎?💼
身在繁忙的生活腳步之下,讓安安的身心開始出現失調
心悸手抖喘不過氣樣樣來,甚至沒辦法面對生活,失去自我價值……
我們若發現自己開始覺得沒有自信、無價值感,甚至對生活開始感到灰心無動力
可以透過停下腳步、感受情緒、正向肯定這三個方式來協助自己回到當下,抒發壓力,回歸平靜
但您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在不特定的時間點突然出現強烈的不安全感,心慌慌的感覺上來伴隨著身體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出現
如全身發抖、心跳加速、喘不過氣等症狀席捲而來,平復下來的時間不一定,彷彿噩夢一場的感覺
若您有這樣的經歷,是否曾聽過身邊的人提到「恐慌症」呢?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恐慌症以及恐慌發作。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也可以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
患者反覆經歷突發的強烈恐懼,甚至是感覺瀕臨死亡。恐慌發作指的是患者在沒有實際威脅的情況之下突然之間出現強烈不適的感覺
恐慌發作可能在一週內發生數次,或在同一天內多次發生。
❗❗恐慌症狀有:
1.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
2. 大量冒汗。
3. 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
4.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 哽塞感。
6. 胸悶或胸痛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頭暈不穩的感覺或暈厥。
9. 失去現實感(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
10. 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11. 害怕即將死去。
12. 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
13. 覺得冷或發熱。
恐慌發作時會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得了心臟病、胸腔疾病或是其他生理上的疾病
並且會開始四處求醫甚至是避開各種有出現過恐慌發作的場所,往往讓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大大下降。
⭐若您遇到上述症狀時,您可以試試看:
許多人都很害怕一旦吃了身心科藥物之後就會上癮,因此不願服用
而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其實對於症狀的減緩是有幫助的喔!
減緩症狀我們才能恢復理智,也才有力氣回到生活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狀態
藥物的量以及擔心的副作用、成癮都可以透過跟醫師討論來做調整。
透過專業人員的陪伴與引導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在狀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整理情緒
在腳步飛快的社會中我們時常帶著緊繃且快速的行動力在生活,給自己一個機會停下腳步,梳理自己的內在世界,讓轉軸得以更新繼續正常運作下去。
當下發作時
當診斷出來是「恐慌症」,若可以的話,移動到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配合深呼吸,輕撫自己的胸口,讓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適當的流動
在平復之後試著記錄下來,並且鼓勵自已,當下一次再度出現症狀時可以再拿出過去的記錄來跟自己對話,提升自我肯定與信心。
最後要提醒您,若出現上述的症狀時,請第一時間至醫院診所讓醫師做檢查與評估
先排除生理上的疾病之後我們再來嘗試看看,照顧好身體,保持身心的平衡
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得很好,若您仍覺得很迷惘,您也可以透過身心科、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陪伴您一起度過喔!

🍎王蘋 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辨識


每當漫步在公園裡,我總是喜歡並好奇地看著花花草草


有一天同在公園閒逛,一位熱心的人教我辨認櫻花苗
原來我總是看著的無名小草,在我學會辨認出它是櫻花樹的幼苗之後
每當看到它的葉子,僅僅因為能叫出它的名字就感到開心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心理師也常常協助來訪者『辨認』




舉例來說明:
來訪者有時候帶著知其然來諮商,而諮商是一段與來訪者合作探索知其所以然的歷程

例如我感受到焦慮是知其然,而了解焦慮的來源為何
或焦慮其實隱含要讓人理解些訊息的探索過程是知其所以然,而促成這樣的過程有時候是心理師引導來訪者去看見、辨識出來




再舉例來說:

伴侶A提出分手,B回應:「是你要提分手的,既然你要分手,我也不會挽留你。」
在伴侶會談開展之後,發現其實A和B兩人都不想要分手

A內心長期感受到卻未能辨識與說出口的是:
「你很多事都不讓我知道,我感到你不在乎我,我對你是不重要的,我很痛苦」

而B內心想的卻未能說出口的是:
「我覺得我配不上你,你可以找到比我好的人,我不應該挽留你。」
在會談中協助伴侶雙方看見辨識表面言語底下真實的情緒感受,並協助伴侶雙方有看見的能力





心理師要協助來訪者辨識的目的也許透過認知對話的方式,或是設計一些活動讓來訪者親身經驗,也可能是運用藝術媒材的方式達到辨識覺察的目的

在會談過程中,
有時候可以在一次會談有許多進展,探索辨識需要一些時間
所以完整的心理諮商需要一段歷程,常常無法1~3次完成。



希望我的說明能讓對心理諮商好奇的你有些瞭解
心理諮商的過程絕對不只是:『嗯哼』而已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讓我之後慢慢說給你聽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相信你所獲得的,因為你值得-認識冒牌者現象

當在生活中被別人大力肯定或讚揚自己的表現時,內心會懷疑自已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
有個聲音會說:
「其實我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好,我只是運氣好而已吧,會不會有一天被拆穿,他們就會發現我其實沒有這麼好、這麼厲害。」
當被其他人追求或照顧時,內心會覺得自己其實不值得被人喜歡或疼愛?
有個聲音會說:
「我這樣是配不上他/她的,當他/她認識我真正的樣子,一定會失望,然後轉身就走。」
當在職場上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比不上其他同事或身邊朋友們,而不斷要求自己要有更多的挑戰?
有個聲音會說:
「我就是還不夠好!這些表現根本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上次被稱讚也只是湊巧而已,我必須要更努力才行。」
如果你有上述類似的聲音曾出現過,我們會將這樣的情形稱之為『冒牌者症候群』
無法確信自己擁有能力,容易將成功和對自己的肯定,歸因於外在因素,譬如只是幸運、剛好僥倖發生而已。
就算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出,這些人具備優秀的能力,還是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人喜愛,不配獲得成功的稱讚。
而且擔心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自己能力不足的現象。
若可能發現自己類似有冒牌者現象的話,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去更肯定自我:
🌟1.列出任何大大小小成功經驗的清單:
學會騎腳踏車、找到第一份工作、完成一項困難挑戰的事物
🌟2.轉化對失敗的意義:
了解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累積與學習,不代表結束與最後的結果。
🌟3.找信任且熟悉了解自己的人談談:
當自我質疑的聲音不斷出現時,可以向熟悉、信任的人,問問對方對你的欣賞有什麼、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能力。
🌟4.協助專業的心理資源:
若這些冒牌者的聲音想法,開始出現了強烈的焦慮壓力、緊張憂鬱的情緒,並且不斷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資源,幫助自己獲得協助與改善。
很多時候成功的發生,的確需要一些些的好運,但不代表當中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要被自己所忽略。
更多一點相信自己的價值和自己所獲得的,因為這一切都只因為,你值得。
陳力瑜諮商心理師

繁忙生活中的自我調適───找回自我肯定

安安是個上班族
在繁忙的生活裡,從早上起床的那一刻,大腦就開始開機運作
首先,開始思考:
『先刷牙洗臉,或是先把昨晚沒做完的工作、家事再做一下,還是先想好早餐吃什麼?』
等一切就緒要出門了,大腦開始發出:
『手機帶了嗎?』
『錢包帶了嗎?』
『剛剛火有沒有關?』
『插頭有拔嗎?』
『開會資料帶了嗎?』
『要不要再改一下?』的訊息
接著安安開始感覺緊張、焦慮,手心開始冒汗、發抖
到了公司不僅手邊有處理不完的事,早上還在擔心的想法始終揮之不去
安安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總是無法做好事情……
上述的情況似曾相似嗎?
在繁忙的世代,大家的生活步調都特別的快,深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好機會(好時機)
長期下來大腦處在高壓的狀況,開始不堪負荷,身體會產生許多不舒服的症狀,例如:心悸、手抖、胃痛(胃食道逆流)、頭痛頭暈、呼吸不順等等
而情緒的起伏也會變得很大,例如: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憤怒、暴躁、挫折、冷漠等
若再讓自己處在這個狀態,會發現對自己的責備、數落更多,如同上述的安安,開始覺得沒有自信、無價值感,甚至對生活開始感到灰心無動力。
也許,該試著讓自己放慢腳步了!
人在一定程度的壓力環境下確實會帶來動力,驅使自己成長
一旦這個壓力超過自己身體所能負荷時,試著讓自己停下來,您可以這樣做:
⭐停下腳步:
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離開現場(例如:離開辦公室到茶水間),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安全、不焦慮的空間
深呼吸、倒一杯水給自己喝,吞嚥的動作同時在引起副交感神經,讓我們焦躁的生理反應慢慢平復。
⭐感受情緒:
感受一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焦慮、難過、擔心、害怕、憤怒、委屈、挫折、憂鬱……
試著讓情緒在心理透過流動的方式出來,這時配合深呼吸,讓這些累積在胸口的情緒釋放出來。
⭐正向肯定:
安撫好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您可以拿幾張小紙條,上面寫上過去您覺得做的努力
例如:安安出門後一直覺得開會資料沒做好會不會被老闆罵,這時安安可以在小紙條上寫:『昨晚我很努力的完成會議資料』
讓自己看見自己的付出,肯定自我的努力。
整理內在的自我在繁忙生活中特別的重要
當我們迷失自我時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看見自己、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您覺得總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時,您也可以透過身心科、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陪伴您一起度過喔!
王蘋 諮商心理師

食物,儲存著情感的記憶─對食物的覺察

長大後,很喜歡到處吃牛肉湯餃
圓滾滾的餃子咬下去,味美多汁
入味的紅燒牛肉湯一口接一口地喝著,一碗下肚,身心充飽了電,滿心愉快。
喜歡吃餃子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了,
但餃子似乎不只是食物,還承載了小時候一家人一起包餃子的回憶。
您有沒特別喜歡吃特定的食物呢?
聽友人提起過,特別喜歡吃臭豆腐
因為小時候住的地方,隔壁鄰居賣的的臭豆腐特別好吃;
也聽另一位友人說過,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因為看到巧克力,總會在國外旅遊的美好回憶。
戲劇裡常常看到一家人吃飯的模樣
冬天的酸菜白肉鍋
夏天的皮蛋豆腐
一家人邊吃邊聊邊玩鬧邊上菜,食物承載了與這片土地的連結,與家人的連結。
一家人在同一張桌子一起吃著相同的菜餚,華人的情感是含蓄的,但因著食物連結了起來。
但對有些朋友來說,某些食物也許是不想也不願碰觸的
譬如在吃某種食物時被父母嚴厲責罵
男友在吃飯時提分手
甚至家人突如其來地被抓走,從此人間蒸發……
於是從此以後,對那樣食物禁止碰觸,絕口不提。
您對什麼食物有特別的記憶呢?食物裡承載了什麼呢?
也許是微酸的、迷戀的,也或許是哀傷的、惆悵的
若想起時,情感太過濃烈,不堪負荷,可以找心理師聊聊,陪您一起探索和整理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相愛容易相處難─對關係的覺察

大強每次看到小蘭花時,原本表達流暢的狀態,立馬變成吱吱ㄨㄨ,連話都說不清楚,身體呈現隨時想逃開的狀態。
每當小蘭花看到這樣的大強,心中便興起了陣陣疑惑:
「大強是不是討厭我,不然怎麼每次看到我都想逃走?」
「我很強勢嗎?我讓大強有壓力嗎?不然為什麼大強一看到我就變成話都說不清楚?」
於是,小蘭花也不敢輕易靠近大強,與大強保持越來越遠的距離
而大強看到小蘭花離自己越來越遠,心中對小蘭花的情意更加不敢表達…。
相較於大強與小蘭花能否在一起尚未可知
另一對伴侶的相處則是怨氣日升,
阿莉總覺得婚後自己變成家裡的老媽子,煮飯打掃都是自己在處理
但先生阿飛從不幫忙,認為阿莉做的理所當然,還會嫌棄阿莉管太多
但阿飛也有許多怨言
阿飛總是不理解為何原本自己自由自在、亂中有序的生活式
總是被阿莉指責太過髒亂、不負責任,而忙著工作賺錢養家的自己,下班回來還要看阿莉的臭臉色
於是兩人的關係日漸惡化,吵架變成冷戰,雙方漸行漸遠…。
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各種關係裡的愛恨糾葛,常常讓人看不透也想不開
有時候痛苦到很想斬斷關係,覺得自己一個人過得比較自在
但正是因為愛,把性格好不相同的人栓在一起
在愛中學會理解、包容、寬恕、化解累世糾葛。
但想要理解摯愛的伴侶,摯愛的家人
理解在彼此的關係裡發生了什麼,以至於走到今天這個狀況
往往需要從理解自己開始著手。
若是自己已經在關係中受困、委屈太久
前進不得也後退不了,看不懂也釐不清
或許可以考慮找心理師聊聊,也可以跟心理師討論是否需要伴侶諮商、家
族治療等進一步協助喔。
林非影 諮商心理師
預約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