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 『是什麼』比『為什麼』更重要
我越來越發現──「是什麼」往往比「為什麼」更能靠近療癒的起點。
有些人走進諮商室後,坐下來便急著問:
「為什麼我會這樣?」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
「為什麼我常常不開心?」
「為什麼我這麼容易生氣……」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問句,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假設:
彷彿從理性上找出「為什麼」的原因,便能解決問題。
這當然沒有對錯,只是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只要找出原因,就能處理困境或擺脫不想面對的情緒」,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推論中──
我們當然可以問「為什麼」,但有時候,誰能真正說得清生命中所有的原因呢?
原因固然重要,然而當過度渴望知道為什麼時,便可能讓人更遠離當下的體驗。
如果我們願意暫時慢下來,不急著找出原因,而是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此刻,身體哪個部位是最緊繃的?」
「我這個念頭,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我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些自我提問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馬上解決什麼問題,但卻能把我們帶回當下,慢慢靠近內在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願意把注意力帶回:
「此刻正在發生什麼」
「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
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打開了一盞燈,讓我們從內心看見門在哪裡、有哪些路可以走。
你開始不再只是用頭腦推論來應對,而是回到對自己的覺察與陪伴,真正理解自己,也讓改變得以自然發生。
請記得──「我現在經歷的是什麼?」
這樣的自我探詢,能幫助你重新感受此刻的真實,願意傾聽內在的聲音
有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了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