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有』與『全無』之間還有無數的可能性
除了中獎券、懷孕、某些考試等是全有與全無,世界上有更多的事物不是以全有或全無來定論。
在與許多焦慮、憂鬱的來訪者一起合作的諮商實務工作,時常會發現來訪者常常有一種迷思──── 『全有』與『全無』的信念。
沒有______,就不會______
例如:
「我如果沒有表現好,人家就不會喜歡我。」
「我如果對人家客氣,他們就會佔我便宜。」
如果我不是______,那我就是______。
例如:
「如果我不是完美的伴侶,我就是失敗者。」
「我沒有好的學歷,我就是不夠好的人。」
「不成功,就是失敗。」
「不是對的,就是錯的。」
絕對性的信念
例如: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我就是個沒有用的人。」
「我什麼都做不好。」
因著信念,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行動的方向。
當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扭曲,就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互動,而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信念,往往是來訪者人際關係的困擾來源,或對自我看法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心理諮商過程,常常我們陪伴來訪者發現這些偏執的信念,接著嘗試鬆動,發現在這兩者之間,其他的可能性;修正看待自己的自我語言。
可想而知,這些信念是長久形成的,可能也需要一段諮商歷程來調整或改變。
試試看這些句型,將焦點轉移鬆動絕對性的、或全有或全無的信念:
#轉移聚焦:
「你說你是失敗者,但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哪些地方是你努力的?你有做到的?」
#聚焦正向經驗:「在你過去的經驗,覺得做得好的,或被肯定 做得好的經驗有哪些?」
#例外經驗:「你說你什麼事都做不好,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你有『全有』『全無』或是絕對性的信念嗎?有覺察到哪些信念呢?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