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害怕失敗,你只是害怕相信自己的成功

明明心裡有個目標,很想完成一件事,
也明知道只要開始行動,就能更靠近它,
卻總是不自覺地拖延、分心、猶豫,甚至想逃開……
為什麼❓
因為腦袋裡有些聲音說:
「別傻了,你做不到的!」
「這樣會不會太冒險了?」
「就你這樣爛,怎麼可能成功?」
「你沒有準備好!搞砸了怎麼辦?」
「你早就試過了,不可能成功的!」
這些拼命否定自己的質疑,往往比外在的挑戰,更容易扯自己的後腿
這類內心的獨白,如果太常出現的話,不但讓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更會讓人焦慮和筋疲力盡,甚至動彈不得
🌱那該怎麼辦才好呢?
首先,要知道你並不孤單,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多少有著這樣的掙扎
接著你可以試著理解,那些批判的聲音,其實不是事實,而是我們給自己的設限──
我們總是比較熟悉那個過去或現在的自己,而不太習慣去想像,那個願意接受挑戰、邁向目標、擴展舒適圈的自己
路上自然有困難和風險,而挫敗的感受絶不好受,於是我們寧願提前宣告失敗,甚至什麼都不做好了……至少當自己沒有成功時,還可以自我安慰:「我就說嘛!我早就知道了!」
當我們越來越認同那些否定自己的聲音,同時那個充滿動力的自己,也被遺忘了💦
所以,你知道嗎?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害怕失敗,其實是不知不覺在反覆印證「自己不會成功」的劇本
試想想,你上一次真心肯定自己、支持自己,是什麼時候呢?
或許那時候你也害怕失敗,同時卻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成功
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從今天開始選擇迎接成功的自我對話,你可以告訴自己(同時與腦袋裡那些不斷冒出來的聲音說):
「我可以一步一步來,也會慢慢做到的」
「是冒險也是召喚,旅程本身自有價值」
「有點爛不礙事,無妨,足夠好便好了」
「萬一搞砸了也沒關係,嘗試便是經驗」
「這一次是新的可能,我可以承受結果」
試著辨認那些讓你害怕成功的聲音,然後練習用新的語言,慢慢說給自己聽
真正重要的,不是一下子達成目標,而是你願意踏出那一步
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是你對自己的一份信任與回應
當你朝著希望前進,那些你渴望的,會在路上與你相遇🌱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當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空間,那便是你對自己的溫柔

在諮商室裡,我常會提出一個問題:
「你通常是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放鬆?」
有些人會茫然地沉默,甚至說:「我努力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放鬆?」
而不意外地,大多數人會說是「做些什麼」來放鬆:
📱滑手機、🖥️追劇、🎵聽音樂、🎮打電動、🛍️購物、📞找朋友聊天、🍔吃些美食、🏄運動、🧘‍♀️冥想、或來一趟旅行……
自然,不過度的話,放鬆沒有一定的方式,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騰出喘息的時光,釋放日常的壓力。
不過,比起「做法」,你在過程中的感受,同樣也值得關心。
例如,如果接著問:「那麼在放鬆之後,你的感覺是什麼?」
答案,往往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說:「當下有舒緩一些,但之後還是覺得很煩。」
有人說:「心情好像變輕鬆,但沒過多久又覺得累。」
有人說:「說真的,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
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況,也許可以誠實地問問自己:
「你是在放鬆,還是正在逃避某些感受?」
不斷滑手機,是試圖填補內心的空洞?
接連不斷地追劇,是因為有些問題還不想面對?
一次又一次地出走旅行,是渴求逃開生活的苦悶?
你的放鬆,有多少是讓自己恢復能量?還是只是暫時的逃避?
放鬆,不一定要『做些什麼』,有時候反而是允許自己誠實地:
🌟呼吸,與感受共處、聽見身體的聲音,和回應內心真正的需要🌟
當你停下來時,若浮現出脆弱或不知所措的自己,
那也是一種難得的、與自己誠實相處的珍貴時刻。
適時放鬆,不單純是休息、放掉壓力,
也是一次回到自己、靠近自己的體會。
當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空間,那便是你對自己的溫柔。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心之所在:你是在哪裡?或在哪時呢?

你現在,正在呼吸
邀請你在接下來的吸氣與吐氣之間,問問自己:
「我現在,真的在這裡嗎?」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道理,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多此一問:
「我就在這裡啊,不然呢?」
然而,在諮商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
來談者「人雖在這裡」,心卻是往別處飄的──
不是困在過去的悔恨,就是卡在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裡
明明身體坐在沙發上,注意力與感受卻與當下有著距離
可以說,他們在當下的自我掌控與存在感相對薄弱,顯示出一種失控、無力、與疲憊的狀態中──
想要掌控,卻終究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預知未來
正念運動(Mindfulness movement)的推動者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告訴我們:
「當下,是唯一可以學習、感知、行動、改變、療癒、付出愛的時間。」[註]
要回到當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
接著隨著呼吸的節奏,我們可以慢慢地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的體驗中:
或許是靜下心來,品嚐一杯喜歡的飲料;
也可以感受陽光的溫暖、微風的輕拂、熟悉的氣味,
或者主動地伸展身體,感受那些讓人放鬆的觸感……
「你真的在這裡嗎?」
當你專注在當下,自然會發現沒有標準的答案
因為,最真實的回應,就是你願意將注意力放在哪裡
而在此時此刻,正是你可以感受、行動、改變,並且愛與被愛的所在
——————————
註:引自《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胡君梅、黃小萍譯。出版社:野人文化。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將注意力溫柔地帶回當下的生命態度與練習方式──其中的「正」不是指「正向思考」,而是指有意識、無評價地覺察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包括呼吸、身體感受、情緒與想法等。透過這樣的覺察,我們能更貼近自己,也更自在地活在當下。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當難以承受的事發生時:給正在心痛的你

這幾天,三峽發生的車禍奪走了年輕的生命,讓許多人心碎不已。即使只是透過新聞畫面知道這件事,也可能感受到震驚、恐懼、無助,甚至是莫名的煩躁與悲傷。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請相信一件事情—
❤️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你有顆敏感而溫柔的心。
「在面對創傷與悲劇時,所有你正在經歷的情緒,都是正常的。」
這些反應不代表你有問題,而是你的身心正在告訴你:「我受到了衝擊,需要一點時間慢下來、穩定下來。」
如果你這幾天感覺特別焦慮、心煩、無力,這些方法或許能幫助你:
🪴適度休息與減少過度接觸新聞影像:讓大腦有時間消化情緒。
🪴和信任的家人朋友聊一聊你的感受:說出來會讓情緒流動。
🪴給自己一個空間呼吸:深吸氣,吐氣時慢慢想像自己把不安吐出來。
🪴避免過度評論與指責:在悲傷的時刻,過度的言語只會拉扯彼此,耗損我們的心力。
🪴允許自己感受悲傷、憤怒或無助,不用立刻「變好」。
如果你是父母、老師、照顧者,也可以這樣陪孩子一起走過: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說明:「發生了一件讓人難過的事,有人受傷,有人過世,我們都很難過。」
📮允許孩子有情緒,不強迫他們立刻振作。
📮先陪伴孩子整理情緒,再引導孩子思考如何保護自己。
📮給孩子一種訊息:「不管世界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在這裡陪你。」
這世界有時候真的讓人心碎,但每一次悲傷中,也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守護與溫暖。
也許我們無法讓痛苦不發生,但我們可以彼此陪伴,讓愛與關心,為破碎的心留下一點點安穩的空間。
願正在悲傷的你,知道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願我們一起,用善意和溫柔,慢慢縫合這個世界的裂縫。

王蘋 諮商心理師

當你撐不下去時,休息就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責任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真的很累,很想休息,但就是停不下來……」
在諮商室裡,我一次又一次陪著不同的來談者,一起走過那種快撐到極限,卻無法鬆開的疲累與困惑。
那樣的疲累,不只是身體的疲乏,更像是一種深藏心裡的耗損感──
不知道該怎麼放下,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休息。
而那些原本模糊的感受,常常是在安全的陪伴中,才慢慢浮現出來,變得可以被看見、被理解。
我們活在一個強調效率與責任的社會裡,久而久之,也變得習慣壓抑──
壓抑情緒、壓抑需求、壓抑疲憊……
甚至不知不覺地,把「不去感覺」、「變得麻木」當成了活下去的方式。
所以當有人說:「我不知道怎麼停下來」時,真正困住他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內心裡那些無形卻強大的聲音:
「停下來?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軟弱了?」
「事情都還沒做完,我哪有資格休息?」
「大家都在努力,我怎麼好意思喊累?」
「再忍耐一下,等我過了這關再說……」
而在這些自我質疑背後,常常潛藏著更深層的想法:
「我必須達成某些條件,才可以休息。」
好像非得證明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好、有更多的認同和肯定,才值得鬆一口氣。
然而,事實是當你真的撐不下去時,休息便不會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不能總是等到身心崩潰,才允許自己停下來。真正的責任,不一定要完成該做的事,更多是要懂得照顧那個在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自己。
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邀請開始──誠實地回頭看見自己:
你已經努力多久了?不論那些努力,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你是否渴望有人懂得:原來你真的累了、其實需要休息?
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哪怕只是短短地鬆一口氣,甚至容許自己崩潰一下,也沒有關係。
休息,不是對你自己的背叛,而是為了繼續走下去的休養生息。
在那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練習自我陪伴的空間裡,我們開始學習:
誠實地面對自身的疲憊,承認自己的限制,並學會接納當下的自己。
這份接納,是你給自己最深的責任與溫柔的照顧。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1902- 1987)曾經告訴我們的:
「除非我們能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否則我們就不能改變,不能從現在的立足之處移出半步。[註]」
關鍵是: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當你感到疲累時,請記得,那是來自一顆一直努力撐著、不願放棄的心;
同時你也可以告訴自己:
「我是懂你的,你累了,就算有些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可以暫時慢一點的,因為你真的辛苦了,值得好好喘口氣。」
當我們願意重新連結自己,就會發現,疲累其實是一種訊號,誠實地提醒自己:
是時候停下來,好好聽聽自己了。
卡爾.羅哲斯接續說:「人的變化,好像總是在這樣(接納自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註]」
是的,當你不再抗拒和否認身心的疲憊,真心接納此刻自己的狀態,在這樣的一刻,你已經正在改變的路上了。
——————————
註:《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著、宋文里 譯;左岸文化 出版。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在『全有』與『全無』之間還有無數的可能性

除了中獎券、懷孕、某些考試等是全有與全無,世界上有更多的事物不是以全有或全無來定論。

在與許多焦慮、憂鬱的來訪者一起合作的諮商實務工作,時常會發現來訪者常常有一種迷思──── 『全有』與『全無』的信念。



🧐沒有______,就不會______
例如:
​ ​ ​ 「我如果沒有表現好,人家就不會喜歡我。」
​ ​ ​ 「我如果對人家客氣,他們就會佔我便宜。」

🧐如果我不是______,那我就是______。
例如:
​ ​ ​ 「如果我不是完美的伴侶,我就是失敗者。」
​ ​ ​ 「我沒有好的學歷,我就是不夠好的人。」
​ ​ ​ 「不成功,就是失敗。」
​ ​ ​ 「不是對的,就是錯的。」


🧐絕對性的信念
例如:
​ ​ ​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 ​ ​ 「我就是個沒有用的人。」
​ ​ ​ 「我什麼都做不好。」



因著信念,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行動的方向。
當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扭曲,就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互動,而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信念,往往是來訪者人際關係的困擾來源,或對自我看法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心理諮商過程,常常我們陪伴來訪者發現這些偏執的信念,接著嘗試鬆動,發現在這兩者之間,其他的可能性;修正看待自己的自我語言。
可想而知,這些信念是長久形成的,可能也需要一段諮商歷程來調整或改變。



試試看這些句型,將焦點轉移鬆動絕對性的、或全有或全無的信念:


🌟#轉移聚焦
「你說你是失敗者,但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哪些地方是你努力的?你有做到的?」

🌟#聚焦正向經驗:「在你過去的經驗,覺得做得好的,或被肯定 做得好的經驗有哪些?」

🌟#例外經驗:「你說你什麼事都做不好,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你有『全有』『全無』或是絕對性的信念嗎?有覺察到哪些信念呢?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覺察心理的自我保護機轉

佛洛伊德認為,人們在潛意識中發展出自我保護機轉,是為了創造出自己能掌握的現實。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這些機轉暫時幫助我們減輕焦慮或壓力,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

防衛機轉的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否認、扭曲、壓抑、轉移、投射、退化、反向、合理化、抵銷、補償、昇華等等。

經過無數的歲月和經驗,人們相信並且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防衛機轉,但經常是無意識地運作著。
防衛機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幫助我們暫時避開傷痛、害怕或憤怒。然而,它也像一把雙面刃,因為逃避同時強化了逃避行為,使問題無法真正被處理。

這也是為什麼家人、伴侶或朋友即使想要幫助當事人改變,卻常常感到無力的一個原因。



【小故事】📬

阿明和小莉是交往一年多的情侶👭
阿明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批判的家庭中,對「被否定」有著很深的恐懼,但他自己沒有察覺,也不輕易表達脆弱。

某天,小莉無意間說道:「最近你好像比較忙,有點忽略我了。」
阿明聽到後感到被批評,冷冷地回應:「妳是不是早就對我不滿了?總是在挑我毛病!搞不好妳才是不認真吧?」

其實,阿明心裡對小莉有虧欠,甚至帶著一點罪惡感。但這些感覺太不舒服,他無法承認。
於是,他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批判感「投射」到小莉身上🤢

這樣的反應讓小莉感到受傷,也錯失了原本可以深入溝通的機會。
漸漸地,小莉開始壓抑自己的需求,害怕溝通,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太挑剔」,關係也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心理諮商的任務之一,就是協助來訪者覺察那些無意識中運作、已經傷害到自己或關係的防衛機轉。
幫助他們發展出更符合現實、具有功能性、能改善人際互動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註:心理師對諮商內容具保密義務,以上例子為編撰,非實際案例
註:自我保護機轉亦稱心理防衛機轉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 ​ 『是什麼』比『為什麼』更重要

我越來越發現──「是什麼」往往比「為什麼」更能靠近療癒的起點。
有些人走進諮商室後,坐下來便急著問:

「為什麼我會這樣?」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
「為什麼我常常不開心?」
「為什麼我這麼容易生氣……」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問句,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假設:

❓彷彿從理性上找出「為什麼」的原因,便能解決問題。❓



這當然沒有對錯,只是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只要找出原因,就能處理困境或擺脫不想面對的情緒」,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推論中──


我們當然可以問「為什麼」,但有時候,誰能真正說得清生命中所有的原因呢?
原因固然重要,然而當過度渴望知道為什麼時,便可能讓人更遠離當下的體驗。

💡如果我們願意暫時慢下來,不急著找出原因,而是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此刻,身體哪個部位是最緊繃的?」
「我這個念頭,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我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些自我提問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馬上解決什麼問題,但卻能把我們帶回當下,慢慢靠近內在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願意把注意力帶回:

「此刻正在發生什麼」
「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

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打開了一盞燈,讓我們從內心看見門在哪裡、有哪些路可以走。
你開始不再只是用頭腦推論來應對,而是回到對自己的覺察與陪伴,真正理解自己,也讓改變得以自然發生。



請記得──
💡「我現在經歷的是什麼?」💡

這樣的自我探詢,能幫助你重新感受此刻的真實,願意傾聽內在的聲音
有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了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當你撐不下去時,休息便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責任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真的很累,很想休息,但就是停不下來……」

在諮商室裡,我一次又一次陪著不同的來談者,一起走過那種快撐到極限,卻無法鬆開的疲累與困惑。


那樣的疲累,不只是身體的疲乏,更像是一種深藏心裡的耗損感──
不知道該怎麼放下,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休息。
而那些原本模糊的感受,常常是在安全的陪伴中,才慢慢浮現出來,變得可以被看見、被理解。

我們活在一個強調效率與責任的社會裡,久而久之,也變得習慣壓抑──
壓抑情緒、壓抑需求、壓抑疲憊……
甚至不知不覺地,把「不去感覺」、「變得麻木」當成了活下去的方式。




所以當有人說:「我不知道怎麼停下來」時,真正困住他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內心裡那些無形卻強大的聲音:

「停下來?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軟弱了?」
「事情都還沒做完,我哪有資格休息?」
「大家都在努力,我怎麼好意思喊累?」
「再忍耐一下,等我過了這關再說……」



而在這些自我質疑背後,常常潛藏著更深層的想法:
「我必須達成某些條件,才可以休息。」

好像非得證明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好、有更多的認同和肯定,才值得鬆一口氣。
然而,事實是當你真的撐不下去時,休息便不會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不能總是等到身心崩潰,才允許自己停下來。真正的責任,不一定要完成該做的事,更多是要懂得照顧那個在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自己。




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邀請開始──誠實地回頭看見自己:

你已經努力多久了?不論那些努力,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你是否渴望有人懂得:原來你真的累了、其實需要休息?
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哪怕只是短短地鬆一口氣,甚至容許自己崩潰一下,也沒有關係。
休息,不是對你自己的背叛,而是為了繼續走下去的休養生息。




在那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練習自我陪伴的空間裡,我們開始學習:
誠實地面對自身的疲憊,承認自己的限制,並學會接納當下的自己。
這份接納,是你給自己最深的責任與溫柔的照顧。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1902- 1987)曾經告訴我們的:
「除非我們能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否則我們就不能改變,不能從現在的立足之處移出半步。[註]」
關鍵是: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當你感到疲累時,請記得,那是來自一顆一直努力撐著、不願放棄的心;




同時你也可以告訴自己:
「我是懂你的,你累了,就算有些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可以暫時慢一點的,因為你真的辛苦了,值得好好喘口氣。」



當我們願意重新連結自己,就會發現,疲累其實是一種訊號,誠實地提醒自己:



是時候停下來,好好聽聽自己了。




卡爾.羅哲斯接續說:「人的變化,好像總是在這樣(接納自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註]」


是的,當你不再抗拒和否認身心的疲憊,真心接納此刻自己的狀態,在這樣的一刻,你已經正在改變的路上了。

——————————
註:《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著、宋文里 譯;左岸文化 出版。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心理健康,也需要「保健食品」

Hi! 我是王蘋心理師~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健康」這件事~
您每天會吃維他命、補充膠原蛋白,甚至喝養生茶來維持身體健康,對吧?

那麼,您有沒有想過——心理健康其實也需要「保養」?
我們很容易察覺身體的不適,比如感冒、胃痛,會主動吃藥或尋求醫生協助。
但當我們感到焦慮、低落、壓力大時,卻常常選擇忽視,覺得「忍一忍就好了」。然而,心理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需要定期照顧與補充「營養」。


心理的「保健食品」是什麼?


🧘‍♂️ 深呼吸與放鬆——像是維他命C,幫助我們對抗壓力的侵襲


💬 與信任的人聊聊——如同益生菌,幫助內心的平衡與消化情緒


🎨 培養興趣與休閒活動——像是膠原蛋白,能讓心靈更有彈性,不容易崩潰


😴 良好的睡眠習慣——就像鈣質補充,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不易崩潰


如果我們願意每天為身體補充營養,那麼,也該花點時間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
下次當您感到壓力大、心情低落時,別忘了給自己的心理健康來點「保健食品」,若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心理的「保健食品」,歡迎來聊聊喔!

因為您的心理就和身體一樣,值得被好好照顧!



王蘋 諮商心理師

預約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