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害怕失敗,你只是害怕相信自己的成功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願我們一起,用善意和溫柔,慢慢縫合這個世界的裂縫。
王蘋 諮商心理師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除了中獎券、懷孕、某些考試等是全有與全無,世界上有更多的事物不是以全有或全無來定論。
在與許多焦慮、憂鬱的來訪者一起合作的諮商實務工作,時常會發現來訪者常常有一種迷思──── 『全有』與『全無』的信念。
沒有______,就不會______
例如:
「我如果沒有表現好,人家就不會喜歡我。」
「我如果對人家客氣,他們就會佔我便宜。」
如果我不是______,那我就是______。
例如:
「如果我不是完美的伴侶,我就是失敗者。」
「我沒有好的學歷,我就是不夠好的人。」
「不成功,就是失敗。」
「不是對的,就是錯的。」
絕對性的信念
例如: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我就是個沒有用的人。」
「我什麼都做不好。」
因著信念,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行動的方向。
當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扭曲,就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互動,而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信念,往往是來訪者人際關係的困擾來源,或對自我看法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心理諮商過程,常常我們陪伴來訪者發現這些偏執的信念,接著嘗試鬆動,發現在這兩者之間,其他的可能性;修正看待自己的自我語言。
可想而知,這些信念是長久形成的,可能也需要一段諮商歷程來調整或改變。
試試看這些句型,將焦點轉移鬆動絕對性的、或全有或全無的信念:
#轉移聚焦:
「你說你是失敗者,但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哪些地方是你努力的?你有做到的?」
#聚焦正向經驗:「在你過去的經驗,覺得做得好的,或被肯定 做得好的經驗有哪些?」
#例外經驗:「你說你什麼事都做不好,有沒有例外的情況?」
你有『全有』『全無』或是絕對性的信念嗎?有覺察到哪些信念呢?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佛洛伊德認為,人們在潛意識中發展出自我保護機轉,是為了創造出自己能掌握的現實。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這些機轉暫時幫助我們減輕焦慮或壓力,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
防衛機轉的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否認、扭曲、壓抑、轉移、投射、退化、反向、合理化、抵銷、補償、昇華等等。
經過無數的歲月和經驗,人們相信並且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防衛機轉,但經常是無意識地運作著。
防衛機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幫助我們暫時避開傷痛、害怕或憤怒。然而,它也像一把雙面刃,因為逃避同時強化了逃避行為,使問題無法真正被處理。
這也是為什麼家人、伴侶或朋友即使想要幫助當事人改變,卻常常感到無力的一個原因。
⸻
【小故事】
阿明和小莉是交往一年多的情侶。
阿明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批判的家庭中,對「被否定」有著很深的恐懼,但他自己沒有察覺,也不輕易表達脆弱。
某天,小莉無意間說道:「最近你好像比較忙,有點忽略我了。」
阿明聽到後感到被批評,冷冷地回應:「妳是不是早就對我不滿了?總是在挑我毛病!搞不好妳才是不認真吧?」
其實,阿明心裡對小莉有虧欠,甚至帶著一點罪惡感。但這些感覺太不舒服,他無法承認。
於是,他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批判感「投射」到小莉身上。
這樣的反應讓小莉感到受傷,也錯失了原本可以深入溝通的機會。
漸漸地,小莉開始壓抑自己的需求,害怕溝通,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太挑剔」,關係也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
心理諮商的任務之一,就是協助來訪者覺察那些無意識中運作、已經傷害到自己或關係的防衛機轉。
幫助他們發展出更符合現實、具有功能性、能改善人際互動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
註:心理師對諮商內容具保密義務,以上例子為編撰,非實際案例
註:自我保護機轉亦稱心理防衛機轉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
我越來越發現──「是什麼」往往比「為什麼」更能靠近療癒的起點。
有些人走進諮商室後,坐下來便急著問:
「為什麼我會這樣?」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
「為什麼我常常不開心?」
「為什麼我這麼容易生氣……」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問句,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假設:
彷彿從理性上找出「為什麼」的原因,便能解決問題。
這當然沒有對錯,只是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只要找出原因,就能處理困境或擺脫不想面對的情緒」,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推論中──
我們當然可以問「為什麼」,但有時候,誰能真正說得清生命中所有的原因呢?
原因固然重要,然而當過度渴望知道為什麼時,便可能讓人更遠離當下的體驗。
如果我們願意暫時慢下來,不急著找出原因,而是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此刻,身體哪個部位是最緊繃的?」
「我這個念頭,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我此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些自我提問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馬上解決什麼問題,但卻能把我們帶回當下,慢慢靠近內在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願意把注意力帶回:
「此刻正在發生什麼」
「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
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打開了一盞燈,讓我們從內心看見門在哪裡、有哪些路可以走。
你開始不再只是用頭腦推論來應對,而是回到對自己的覺察與陪伴,真正理解自己,也讓改變得以自然發生。
請記得──「我現在經歷的是什麼?」
這樣的自我探詢,能幫助你重新感受此刻的真實,願意傾聽內在的聲音
有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了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真的很累,很想休息,但就是停不下來……」
在諮商室裡,我一次又一次陪著不同的來談者,一起走過那種快撐到極限,卻無法鬆開的疲累與困惑。
那樣的疲累,不只是身體的疲乏,更像是一種深藏心裡的耗損感──
不知道該怎麼放下,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休息。
而那些原本模糊的感受,常常是在安全的陪伴中,才慢慢浮現出來,變得可以被看見、被理解。
我們活在一個強調效率與責任的社會裡,久而久之,也變得習慣壓抑──
壓抑情緒、壓抑需求、壓抑疲憊……
甚至不知不覺地,把「不去感覺」、「變得麻木」當成了活下去的方式。
所以當有人說:「我不知道怎麼停下來」時,真正困住他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內心裡那些無形卻強大的聲音:
「停下來?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軟弱了?」
「事情都還沒做完,我哪有資格休息?」
「大家都在努力,我怎麼好意思喊累?」
「再忍耐一下,等我過了這關再說……」
而在這些自我質疑背後,常常潛藏著更深層的想法:
「我必須達成某些條件,才可以休息。」
好像非得證明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好、有更多的認同和肯定,才值得鬆一口氣。
然而,事實是當你真的撐不下去時,休息便不會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不能總是等到身心崩潰,才允許自己停下來。真正的責任,不一定要完成該做的事,更多是要懂得照顧那個在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自己。
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邀請開始──誠實地回頭看見自己:
你已經努力多久了?不論那些努力,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你是否渴望有人懂得:原來你真的累了、其實需要休息?
你願不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哪怕只是短短地鬆一口氣,甚至容許自己崩潰一下,也沒有關係。
休息,不是對你自己的背叛,而是為了繼續走下去的休養生息。
在那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練習自我陪伴的空間裡,我們開始學習:
誠實地面對自身的疲憊,承認自己的限制,並學會接納當下的自己。
這份接納,是你給自己最深的責任與溫柔的照顧。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1902- 1987)曾經告訴我們的:
「除非我們能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否則我們就不能改變,不能從現在的立足之處移出半步。[註]」
關鍵是: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當你感到疲累時,請記得,那是來自一顆一直努力撐著、不願放棄的心;
同時你也可以告訴自己:
「我是懂你的,你累了,就算有些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可以暫時慢一點的,因為你真的辛苦了,值得好好喘口氣。」
當我們願意重新連結自己,就會發現,疲累其實是一種訊號,誠實地提醒自己:
是時候停下來,好好聽聽自己了。
卡爾.羅哲斯接續說:「人的變化,好像總是在這樣(接納自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註]」
是的,當你不再抗拒和否認身心的疲憊,真心接納此刻自己的狀態,在這樣的一刻,你已經正在改變的路上了。
——————————
註:《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著、宋文里 譯;左岸文化 出版。
曾志煒 諮商心理師
Hi! 我是王蘋心理師~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健康」這件事~
您每天會吃維他命、補充膠原蛋白,甚至喝養生茶來維持身體健康,對吧?
那麼,您有沒有想過——心理健康其實也需要「保養」?
我們很容易察覺身體的不適,比如感冒、胃痛,會主動吃藥或尋求醫生協助。
但當我們感到焦慮、低落、壓力大時,卻常常選擇忽視,覺得「忍一忍就好了」。然而,心理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需要定期照顧與補充「營養」。
心理的「保健食品」是什麼?
🧘♂️ 深呼吸與放鬆——像是維他命C,幫助我們對抗壓力的侵襲
💬 與信任的人聊聊——如同益生菌,幫助內心的平衡與消化情緒
🎨 培養興趣與休閒活動——像是膠原蛋白,能讓心靈更有彈性,不容易崩潰
😴 良好的睡眠習慣——就像鈣質補充,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不易崩潰
如果我們願意每天為身體補充營養,那麼,也該花點時間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
下次當您感到壓力大、心情低落時,別忘了給自己的心理健康來點「保健食品」,若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心理的「保健食品」,歡迎來聊聊喔!
因為您的心理就和身體一樣,值得被好好照顧!
王蘋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