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對孩子有這些抱怨嗎……
「他老是坐不住,坐沒幾秒鐘動來動去,完全靜不下來」
「到了睡覺時間仍電量滿滿不肯睡」
「時常無法控自己的行為(例如亂拿東西,東戳西捏)」
「無法專心完成一項任務,例如:做作業、擦桌子」……
現代的社會中,不少家庭需要靠雙薪才能支持生活開銷
加上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也花了大部分時間哉陪孩子,期待孩子可以不走我們的老路、平步青雲、一帆風順。
當我們愈用心愈投入在孩子身上時,我們時常會觀察到孩子的反應並不如我們的預期
例如我們認為要讀某本教導身體界線的繪本,孩子才會更加了解該如何保護自己
而孩子卻覺得很好笑或是不感興趣,看不出孩子吸收多少,是否了解我們想傳達的理念
又或者是當我們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或是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總是無法配合、自顧自地玩、做事情丟三落四、甚至是「忤逆」規矩等
因而導致父母不斷的動怒、產生挫折……
諸如此類的狀況時常發生在有孩子的家庭生活中。
很多父母很積極的上網查詢各種育兒資訊資料,詢問了不少醫師
常常得到一個結論「孩子可能有注意力不足或是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在兒童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而ADHD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狀:
(1)注意力不足
(2)過動
(3)衝動控制能力不佳
而診斷需要專業醫療的謹慎評估,透過各種心理測驗、活動量表等等工具,才能做出診斷
很多父母在這時候會問:
「除了交給醫療團隊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呢?」
不論孩子是否被診斷為ADHD,我們都可以在家中試著協助孩子提升專注力
同時也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心能平靜下來
記著一個口訣『停看聽、正向應、平常心』:
🌟1.停看聽
當孩子無法配合時,請先「停」下手邊所有的工作
觀察孩子的周遭環境,是否有許多吸引他的人事物、是否吵雜,降低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機會。
在與孩子說話時請注意孩子是否有「看」著您的眼睛,唯有眼神有所接觸才能有相互的交流。
在下達指令時,「聽」一下自己的指令是否簡潔
太繁瑣冗長的指令孩子無法消化吸收,只能左耳進右耳出
簡單的指令反而能讓孩子聽進去喔!
🌟2.正向應
用正向的語言去回應孩子,不帶批評,也可連結孩子喜歡的人事物。
例如:
想讓孩子將書包放回櫃子裡,孩子不肯
這時候我們可以說:
「我現在需要你幫我把這個書包車車停回櫃子裏面,這樣明天就可以開出來繼續跑囉!」
連結孩子喜歡的物品並搭配正向語言,讓孩子感受到愉悅的氣氛,也增加孩子去做的動機。
🌟3.平常心
當我們長期和孩子溝通無效,孩子一直失序時
做父母的我們往往都很焦慮不安,甚至會自責自己無法做個好爸媽
在上述停看聽以及正向應都做到之後,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孩子擁有喜歡的人事物是件好事
表示他們在喜愛的人事物世界中是很安心的
只是外界的刺激實在太多,孩子一時之間處理不來
此時若父母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焦慮,這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
「我很棒,我可以接納我的孩子,我們都很努力!」
安撫自己的情緒,鼓勵自己。
孩子在這充滿各式各樣豐富色彩的世界中,往往充滿好奇心以及投入各種注意力,而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支持與協助
我們對孩子的愛絕對不會少,不過在付出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
保持平常心,擁有正向回應跟正向情緒的父母才有正向面對生活的孩子
所謂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就是這個道理
相信我們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最佳軍師!
打開與孩子連結的門扉—你今天用了「好奇」的鑰匙了嗎?
工作結束後走在車水馬龍 、熙來攘往的街道上,一陣高分貝小孩的尖叫與嚎啕大哭,瞬間讓我停下腳步,循著聲音看過去,一位紮著馬尾的媽媽,正蹲下和哭鬧不停的女兒對話中。
女兒:「我還想要繼續玩!(指著手機)」
媽媽:「我們要準備回家了,先收起來等下再玩,再不聽話就留妳一個人在這裡,媽媽自己要先走,妳等下就一個人自己回家,不會有人陪妳!」
女兒聽完後更加放聲大哭,直接身體趴地臉部向下,全身癱軟在馬路上不肯起來。
媽媽見狀後,出手用力把癱倒在地上的女兒拉起,用憤怒的眼神嚴厲說:「現在外面很多人,嘴巴給我閉起來,不要哭!!我剛剛就說等一下再玩,妳現在給我站好走好,好好跟我回家去!」
女兒繼續小聲哭鬧,但走沒幾步路後,又開始大聲哭泣表示想要玩手機。
媽媽看到女兒再次哭鬧不停,直接大聲地對女兒吼叫:「現在妳只要再講一次要玩手機,我就給妳打下去!」
聽著這樣的對話,看著這對母女慢慢走遠,內心想著或許好多時候,許多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使用手機或其他事物的規範上,常常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
尤其當孩子情緒卡住,開始不斷反覆無理取鬧,能做的好像就只能用更大的聲音與憤怒,威脅斥責逼迫孩子乖乖就範。
在當下的狀況,或許的確能立即解決與孩子拉扯爭執的尷尬處境,但卻也在大聲吼叫的同時,拉遠了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
而下次又再次碰到一樣的問題時,同樣的對峙又會再次重演一遍。
如何守住做父母的規範原則,又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也能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可以先從「好奇」的對話開始練習:
⭐1.呼喚名字且刻意停頓,並要求眼睛注視自己
當孩子大哭大鬧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可以用堅定地語氣呼喚孩子的名字,並且要求孩子的兩隻眼睛,也同時看著自己的雙眼;譬如「xxx,請你/妳現在看著我的眼睛(堅定溫柔的語氣,並且停頓等待孩子注視自己)」。
⭐2.「好奇」探問並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與感受
當孩子哭鬧不已,想要繼續玩手機時,可以用好奇和同理的方式,反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譬如:
「你/妳現在很難過不能玩手機是嗎?」、
「不能繼續玩手機讓你很生氣,對嗎?」
藉由好奇的態度與情緒的同理,讓孩子內在心情有機會被聽見、被陪伴。
⭐3.討論到規則時,運用「好奇」的「怎麼辦」?引導孩子思考負責
當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下來,使用「好奇」的鑰匙,打開和孩子討論的門扉,譬如:
「你知道現在是我們回家的時間嗎?(用好奇核對孩子是否理解現在的狀況)」、
「我們準備要回家,所以要暫停使用手機,而你現在很想玩手機,你覺得可以怎麼辦比較好?」、
「現在在 17:30 到 18:30 的時間內(具體架構時間),是我們準備回家的時間,如果這個時間內是我們說好不能玩手機的時間(清楚界限原則),而你現在很想玩手機,那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讓你比較不難過?(表達重視孩子的難過與尊重孩子、願意一起想辦法)」。
「好奇」對話的鑰匙,是與孩子連結溝通的開始。我們既可以堅定地與孩子規範界限原則,也可以溫柔地陪伴孩子梳理當下被卡住的情緒與感受,重新搭建孩子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陳力瑜 諮商心理師
信念的更新
什麼是信念
我喜歡植物也嘗試種植,有幾株蘭花已經多年都未再開花過,並且看起來缺乏活力,很好奇如何能讓它恢復活力和開花?
最近逛花市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蘭花的「土壤」一年要換一次,否則土壤就沒有營養了。
這讓我想到有一些信念也需要更新
隨著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曾經對我們有幫助的信念,可能不再有幫助,而是限制。
信念驅動著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伴隨而來相應的情緒感受;而行動和情緒感受又會強化我們相信的信念,因而信念就更加牢固。
什麼是信念?
信念是你不假思索,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信念是你深深地相信,不容易被撼動的觀點,甚至是你認定的事實。
比方說 :
『我是被愛的』
我對於自己被愛認為是理所當然,這麼深信不疑認定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我的信念
這個信念使得我感受到一種安定,甚至是幸福感。
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信念,包含對自己是誰的信念,對各種關係的信念。
父母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信念
舉例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信念就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
當孩子出生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信念是「孩子需要我的保護」,因著父母的保護孩子安然地長大。
然而當孩子已經成年之後,父母仍持著「孩子需要我的保護」信念,當孩子晚了還未回家,焦急的父母就不斷地打電話問孩子何時要回家。
或孩子回到家之後不斷追問:
「見誰?」
「去哪裡?」
「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因著這個信念,親子互動可能從曾經無話不談,變成親子關係的限制。
孩子若要避免父母的過度關心或衝突,可能漸漸地迴避與父母的接觸。
如果你有困惑孩子小的時候親子相處都好,孩子會聽父母話;但隨著孩子成長,以前教養管用的方式現在漸漸不管用了。
或覺得親子關係變了,內心感到時而失落、時而生氣。
也許就是來覺察有什麼信念需要更新調整的時機了。
就像細胞會老化也會新生,所以身體能維持健康
你的信念更新了嗎?
吳淑晶 諮商心理師